【物流学院】“物联传承?流韵未来”:非遗传承、智慧物流与特殊教育的温暖碰撞
新闻网讯(记者 田金钰)3月14日下午,在江夏区特殊教育学校的羽毛球馆内,一场以“物联传承?流韵未来”为主题的非遗进校园活动成功举行。本次活动由武汉交通职业学院物流学院张敬霞老师主持,博士专家陈映帆老师、武汉交通职业学院校团委张豪老师和创新创业学生团队成员(刘金宏、李嘉诚、郑弼中、李萌、庞佳慧、李柏慧、孙倩文)精心策划,旨在借助智慧物流所蕴含的现代科技力量,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核心价值,以及特殊教育领域对于亲情记忆载体的迫切需求,为科技如何赋能非遗产品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和实践路径。活动现场,江夏区特殊教育学校的家长和学生们、江夏区文化馆(江夏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和江夏区正新非遗文化传承中心的非遗传承人老师们,共同参与了本次活动。
江夏区特殊教育学校校长韩圣桥发表了欢迎致辞,表达了对活动的支持和对孩子们的期待。主持人张敬霞就智慧物流如何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进行了剖析讲解。她以造纸工艺为例,阐述了物联网传感器如何监测生产过程中的关键参数以确保工艺标准得到遵守,区块链技术如何用于记录信息以实现产品的可追溯性,以及3D建模技术如何优化晾晒场地布局以提高空间使用效率。此外,她还介绍了智能仓储系统如何精确控制存储环境,以及无人配送车在运输环节中的应用,这些技术共同确保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品的妥善保存与有效传播,从而全面推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
陈映帆博士就现代科技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融合进行了讲解,阐述了在数字化时代背景下,科技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性。比如,可以利用高精度的数字化扫描技术,使得传统剪纸艺术作品得以精确地转换为数字图像,并通过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的应用,让观众能够获得仿佛亲临其境的剪纸创作体验,显著提升了互动性。此外,像木板印刷技术可以结合数字存储手段,确保了木板印刷珍贵资料的永久保存,便于后世的学习与研究。从数字化保存、沉浸式体验的实现,到创作效率的提升和技艺传承的优化,科技正在重新塑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未来,使得古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活动的分组体验环节将现场气氛推向了高潮。在这个环节中,十多组家庭在大学生志愿者的引导下,分别体验了造纸、剪纸、纸艺花和木板印刷这四项具有悠久历史气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专业非遗传承人老师亲自在现场进行指导,孩子们通过动手实践,亲身体验和感受了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
除了传统的非遗作品,新型科技赋能的亲情纪念品也深受家长和学生们的喜爱。在造纸体验区,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孩子负责搅拌纸浆,家长帮忙铺浆,完成独特纸张制作后,大家对着镜头录制寄语,讲述参与活动的感受与对未来的期许,还拍摄了温馨的家庭合照。这些内容被嵌入智能芯片,成为独一无二的亲情纪念。剪纸区,孩子在家长陪伴下剪出精美图案,一家人的笑容被相机定格;纸艺花体验区,制作完成的仿真花卉旁,留下了家庭的美好瞬间;木板印刷区,印出的作品《年年有鱼》《哪吒》承载着家庭共同创作的欢乐。特殊学校学生制作的非遗作品嵌入智能芯片,记录创作过程,为未来就业提供能力证明。
在活动末尾,主办方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向每一位积极参与并投入到活动中的学生们颁发了“文化传承小能手”的荣誉证书,孩子们收获满满,脸上洋溢着喜悦的笑容。学生家长们在接受物流学院创新创业学生团队采访时纷纷表达了对此次活动的高度认可。他们认为,这次活动不仅让孩子们有机会去了解和体验非遗文化,激发了他们的兴趣,还通过动手实践的方式,充分锻炼了孩子们的动手能力。此外,活动还促进了家庭成员之间的亲子交流,增进了家庭的和谐氛围。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通过智能芯片技术,孩子们在制作过程中的每一个美好瞬间都被永久地记录和保存在了他们的作品之中,成为了可以随时回味的珍贵记忆。
正如古代典籍《天工开物》所阐述的:“人为万物之灵”,古人的智慧与现代人的创造力在本次活动中得到了完美的结合。科技不仅仅是工具,它更传递着文化和亲情的温度。此次活动生动地展示了智慧物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方面的积极作用,为特殊教育学校参与活动的家长和孩子们带去了温暖与欢乐,同时开创性地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智慧物流的发展以及特殊教育的融合开拓了一条全新的发展道路。